首页 热点 资讯 财经 国内 行业 商业 生活 快讯

让乡村靓起来活起来——上海改善乡村居住环境素描|当前视讯

来源:中国建设新闻网      时间:2023-02-20 09:28:05

粉墙黛瓦与成片桃林辉映入景、流水中刚孵化出的蝌蚪为游人增添了一份野趣。新春伊始,行走在上海市奉贤区青村镇吴房村,世外桃源般的江南水乡风貌引人入胜。近期,万多名游客慕名来到这里踏青赏花,让村民们纷纷感叹:“村里多年缺失的‘青春’活力又回来了。”


【资料图】

这是上海探索农民相对集中居住、升级人居环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擦亮的一片底色。

建立相关机制 整体推进“平移”

近日来,松江泖港镇黄桥村村民,都能感受到大伙的精气神变化不小,村里年轻人陆续回来了,车子多,孩子也多。村民说,这种“热闹”是这三年才有的。

变化的背后是上海建立市、区、镇三级层层落实农民相对集中居住的机制。据介绍,自从这项工作开展以来,过去明显可见的乡村“短板”被撬动了。从前,老屋陈旧、风貌凌乱、市政设施配置不到位、公共配套设施落后,城市和乡村居住环境差异明显,让身处其中的大多数村民无暇顾及乡村的自然美,更谈不上宜居。随着乡村振兴示范村农民相对集中居住实践探索力度的不断加大,一个个“平移”集中居住样板正脱颖而出,乡村风貌元素的设计感为整个村庄带来新风。

在此之前,没有现成经验可循,从项目审批、用地手续办理、建房标准管控、房型风貌设计、资金筹措分配、建设工程监督等,上海市需要出台一系列新政策,形成一系列新机制,这里的关键在于既要提高建设效率,打通原有的瓶颈障碍,又要做到公开、公正、透明,充分尊重村民意愿。“项目推进过程,也是突破一个个问题的过程。”该村相关负责人解释说。

为此,上海建立了乡村振兴示范村“平移”项目快速审批机制,加快示范村“平移”项目用地手续办理,会同市规划资源局和各涉农区,建立了市、区、镇三级协同机制,明确“平移”集中居住区基本农田布局优化工作路径。

探索居住模式 保障村民权益

在农民集中居住“首批试点”的基础上,因地制宜,上海市松江区不断探索农民相对集中居住新模式,如今以松江区泖港镇黄桥村为代表的“黄桥”模式已然加速呈现,迎来了农民集中居住建设的新局面。经过三年多的探索,松江区泖港镇黄桥村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形成了农民相对集中居住一体化建设的三种模式。

一是村内平移。自2018年起,黄桥村根据郊野单元村庄规划,开始探索宅基地平移集中居住。目前,黄桥村已顺利完成了一期、二期475户的平移,天然气全部入户,第三方物业服务企业入驻。

二是进镇上楼。泖港镇农民进镇上楼安置有较强的意愿基础,自2020年起,泖港镇累计安置238户农户、296套房屋,目前已完成安置户现房交付工作。“十四五”期间,在集镇区西侧先期规划78.6亩建设用地,用于加快该镇保障性住房建设,为农民进镇上楼提供房源。

三是有偿退出。对于通过多种方式合法拥有宅基地房屋且自愿有偿退出的农户及非农户,泖港镇给予一次性货币化补偿并叠加相关补贴奖励,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采用多元化方式保障农民合法权益。

“不久,黄桥村的村民也将领到宅基地不动产权证,这将有力保障村民的合法居住权益。”相关负责人说。

因地制宜取材 释放发展空间

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如何保护好、利用好传统村落,保存乡村记忆、留住乡愁乡情?上海市多区开始探索乡村开发模式。

奉贤区吴房村与台湾农场合作开发黄桃产业园,建立农业标准化管理体系的同时,与上海农业科学院开展恢复土壤肥力研究,逐批替换30多年树龄的老桃树,优化黄桃品种。如今,“黄桃+”的带动效应正在吴房村显现,文化创意、旅游项目正在加速向这里聚集。

金山区和平村民间文化渊源深厚,村里的土布工艺、白龙糕制作技艺、小白龙信俗被列为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平村利用这些文化资源,打造“白龙文化”,建设白龙湖景观区,把白龙舞、白龙糕、小白龙长廊等文化元素串联起来。目前,500亩水域项目已启动,周边地块有待招商;也考虑借助吕巷“水果公园”的品牌效应,因地制宜开发乡村文旅融合产业。

松江区南杨村农民相对集中居住项目则考虑今后与农旅休闲产业融合,选址在与松江农艺科创园一路之隔的中心区域。松江农艺科创园则是松江首个通过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的方式获得的项目,该项目致力于培育农业科创产业,打造乡村文旅精品。同时,对闲置新居统一开发利用,为当地村民创造更多方便的就业机会。

截至2022年年底,上海已实现本轮5万户农民相对集中居住,在此基础上将继续有序推进有意愿农户的签约工作,其中,“三高两区”(高速公路、高铁、高压线,生态敏感区、环境敏感区)周边约2.9万户农民的居住环境得到改善,约2.2万户农民的零散居住的村庄形态得以优化。

相关负责人表示,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通过制定2023~2025年农民相对集中居住“三年行动计划”,持续平稳推进农民相对集中居住,探索形成一条体现上海特色的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之路。

标签:

最新文章

最新文章